文章來源:
中國傳統工藝大師作品網
時間:2015/4/15 11:44:57
人物名片:楊明潔,1975年生,杭州人,著名工業設計師、收藏家。曾獲包括德國紅點獎、iF、日本G-mark、美國IDE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銀獎在內的八十多項設計大獎,其作品展出于全球各大設計展與博物館。2005年創辦YANG DESIGN(楊設計顧問機構),迄今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具前瞻思維的設計顧問公司。
作為2014年被評為最具品牌號召力的著名設計師,楊明潔表示,中國傳統工藝有上千年的歷史,但如今許多品種還停留在對前人的不斷模仿與復制中。蘇州傳統手工藝發達,2014年12月1日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應帶頭通過設計對傳統工藝進行再創造,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力,讓中國手工藝走向世界。
蘇作需要標志性的文化樣式和產業形態
記者:蘇州創博會組委會和您的團隊聯合啟動了“蘇州新手工藝運動”,能否談談您對蘇州手工藝的理解?
楊明潔:手工藝界有一個專門名詞叫“蘇作”,這是特指具有鮮明蘇州地域特色的傳統工藝品。清代浙江巡撫納蘭常安在他所著的《愛宜室宦游記》中說:“蘇州專諸巷,自琢玉、雕金、鏤木、刻竹,與夫髹漆、裝潢、像生、針繡,咸類聚而列肆焉……凡金銀、琉璃,綺彩、錦繡之屬,無不極其精巧,概之曰‘蘇作’。”也就是說,蘇州所產精美細致、構思奇巧、精雕細琢、細膩飄逸、具有靈氣的傳統手工藝術品被統稱為“蘇作”。
蘇州手工藝歷史悠久,門類眾多。在全國工藝美術11個大類中,蘇州擁有10個大類3000余品種,許多項目技藝精湛,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譽,比如蘇州的桃花塢版畫就非常漂亮,蘇繡也是如此。
總之,歷史上蘇作輝煌一時,蘇州是中國最重要的民間手工藝中心之一。直到現在,蘇州的工藝美術仍很發達,各門類的生產企業(包括民營和個體企業)超過6100家,從業人員超過15萬人,年生產銷售總量超過160億元。目前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6項,其中手工藝類有3項;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29項,其中手工藝類有18項。
正因為有這么好的基礎,所以2014年12月1日,蘇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加入創意城市網絡,成為“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主題城市。
不過,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意識和生活觀念不斷改變,許多傳統手工藝品與設計產業、時尚產業以及當代生活空間融合不足,漸漸跟不上時代需求,沒能成為一種標志性的文化樣式和產業形態。
當然,這并不只是蘇州一個地方的現象,全國許多地方也都如此。
記者:怎樣看待當今蘇作的影響力?
楊明潔:我覺得對于蘇州這樣的城市,一定要用國際視野去審視。總的看,眼下蘇作在國際上影響力不大,全國其他傳統工藝更是如此。大家看,如今有著全球影響力的中國手工藝產品品牌有多少?
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很多停留在對前人的不斷模仿與復制中,卻從未在全球獲得足夠的地位,但脫胎于傳統手工藝的眾多歐洲奢侈品牌做到了。
我們說到法國忠于傳統手工藝的“愛馬仕”,我們許多人更愿意花很多錢去買“愛馬仕”產品,卻不愿意花同樣的錢買蘇州的手工藝品,國內其他地方的手工藝品就更不用說了,這是為什么?所以我們要重新思考手工藝,重新思考“蘇作”。
中國工業設計曾經停滯兩百多年
記者:您覺得,蘇作等中國手工藝產品缺少國際影響力的原因是什么?
楊明潔: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設計出現了長時間的斷層。
記者:您是這么發現這個情況的?
楊明潔:我在上海建了中國第一座私人工業設計博物館——楊明潔工業設計博物館,在收藏這些藏品的過程中,我認識到,從世界各地不同時期、不同族群所用的產品上面,可以了解到特定時期、特定環境下的生活形態、文化、工藝。于是我畫了一張英國工業革命到現在的對照表,以時間為軸,看不同時間點西方發生了什么,中國發生了什么,尤其是這其中跟設計有關的事情,進行兩相對照。結果發現,中國沒有經歷過蒸汽機時代的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和電氣時代的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
而中國與西方最大的一個差別在于工業革命后機器化大生產的產品,在這方面,西方國家種類上要多出許多,而且有很多十九世紀的產品,但中國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產品已經算早的了。
記者:那之前中國的工業設計水平怎樣?
楊明潔:我們知道,工業是指采集原料,并把它們加工成產品的工作和過程,經歷過手工業、機器大工業、現代工業等發展階段。
中國手工業設計曾經很發達,上一個高峰是在明代,那時候中國木制家具的水準在全球范圍內是一流的,工匠對材料的處理、加工工藝爐火純青,造就了明代家具高品質的審美價值與實用功能。到了清代,整個體系漸漸被破壞掉,到清代中期后,自主研發的工業產品越來越少,中國工業設計因此出現了一個長達200多年的斷層。
記者:當代中國的工業設計發展得怎么樣?
楊明潔:新中國建立后到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企業對于產品設計的需求很小。所以直到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工業設計才慢慢有所起色。這個過程中,西方強勢的文化與商品大量進入,中國許多企業毫無競爭力,只能淪為代工廠商,而代工產生的后果就是山寨。這是無奈的,又是必經的。直到2000年后,中國的當代設計才真正起步。
設計應依托強勢產業和文化背景
記者:作為眾多國際品牌的合作伙伴,您接觸過不少國外的設計產品,能否舉例說說他們的成功經驗?
楊明潔: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擁有130年歷史的全球第一錫镴品牌——馬來西亞的皇家雪蘭莪。這是從做錫器的小作坊發展起來的,它的歷史遠沒有蘇繡那么長,但現在它的影響力是全球的。在130年里,皇家雪蘭莪建立了產品質量體系,同時也和全球知名設計師進行合作,開發出不同款式的現代產品。
再如意大利,現在全球暢銷的是他們的奢侈品,包括家具、箱包等,這些都脫胎于意大利的傳統手工藝,所以是我們可以借鑒的。
記者:從上面兩個例子中,您得出了什么結論?
楊明潔:我們可以發現,農業文明時的產品設計(或稱手工藝產品的設計)有著很強的區域性、地理屬性,受該區域的氣候、原材料、加工工藝、原住民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當代一件優良產品的誕生到暢銷全球,必須依托一個國家或地區產業基礎的成熟。這不是刻意為之的,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比如上面提到的皇家雪蘭莪,產生的一個基礎就是當地吉隆坡盛產的錫礦;意大利的家具、箱包品牌,建立在他們早已將皮革工藝做到全球極致的基礎上。
記者:您認為中國人應該怎么做?
楊明潔:我們不能老是賣材料或粗加工的產品,這樣的附加值比較低,而是要賣設計。在中國,做一件看上去像中國的產品其實并不難,難的是該產品要在基于本土的產業基礎與文化基因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并在全球暢銷,產生影響力。
基于這樣的思考,我腦海里一直在構思著“新手工藝”項目。當這個項目構思成熟時,恰逢擁有產業優勢與文化背景的蘇州獲得“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稱號,為蘇州利用這個國際平臺促進傳統手工藝提檔升級創造了條件,因此有了我們機構與蘇州創博會的合作。
再發現再創造推動新手工藝運動
記者:第一次英國工業革命之后,英國建筑師莫里斯發起了一場“新手工藝運動”,你們的新手工藝運動和他的運動有什么區別?
楊明潔:莫里斯的新手工藝運動希望抵制丑陋的工業革命初期機器化大生產的產品。今天,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已經席卷而來,在越來越網絡化、虛擬化的世界中,人們對用真實材質制作并充滿文化與生活記憶的傳統手工藝品有著越來越大的渴求,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蘇州的新手工藝運動不是莫里斯“新手工藝運動”的復制,而是對于中國尤其是蘇州傳統手工藝的再發現、再思考、再設計,利用傳統工藝,結合當代的設計手段與品牌創新體系,讓由傳統手工藝演繹而來的創新產品符合當下人們的審美標準與生活方式,進一步形成產品體系與打響品牌,進入尋常百姓生活,讓傳統手工藝煥發新生。
記者:能具體說說你們是怎么做的嗎?
楊明潔:傳統手工藝有兩種保護形式,一是搶救性保護,就是直接進博物館。還有一種是我們希望的,就是生產性保護,讓傳統工藝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也是我們要做的。
事實上,如果我們頭腦清晰地去用現代的設計和品牌運作的手段,然后采集傳統工藝中最精華的部分,完全有機會讓它們重新煥發生機。
項目啟動以來,我們的團隊對核雕、石雕、佛雕、玉雕、磚雕、漆雕、金磚、琉璃、巧生爐、仿古青銅器、紅木小件、紅木家具、緙絲、刺繡、桃花塢年畫、麥秸畫、燈彩、泥塑、扇刻、龍獅、民俗樂器、戲劇服裝等蘇州傳統手工藝項目進行了實地考察、采集,與藝人溝通,發掘項目內涵,從中選擇有代表性的手工藝,用現代的視角和方法對這些工藝品進行重新設計,包括材料的重新組合、敲擊、編織等,同時重新做產品線的規劃。歷時幾個月的創新設計,完成了一批實物,在此次創博會舉辦期間呈現。
記者:能不能結合具體的產品闡釋一下如何對傳統工藝進行再創造?
楊明潔:比如“中國畫的三維解構——屏風系列”這款產品,我們將傳統蘇繡進行再創作,制作成三扇由刺繡繡成的屏風,畫面上分別表現青山、帆船、湖面,組合在一起,可形成一幅充滿意境的立體中國畫。三扇屏風可以調整位置,產生錯位、疊加的效果,讓人產生船在移動的感覺,使刺繡作品有了新的賞玩緯度。
屏風的邊框設計舍棄了傳統的木質框架,用利用金屬邊框勾勒出三個抽象的、具有現代感的太湖石造型,使刺繡屏風更契合現代生活的步調。
這一作品的創意靈感來自于蘇州的一些元素和氣質,比如太湖風光、太湖石、蘇繡等,我是把山、水、石抽象化了。
記者:你們的新手工藝產品,可能會有人提出不同看法,您對此怎么認識?
楊明潔:這個很正常。但縱觀歷史,任何產品都是發展變化的,只有在保留它們的文化內核、并在形式上不斷根據新的需求和新的審美改進的產品,才是有生命力的。
記者:本屆創博會是蘇州新手工藝運動的第一站,接下來你們將怎樣進一步推動傳統工藝的轉型升級?
楊明潔:新手工藝是一個長期持續項目,今年所進行的是第一個階段,主要任務是對部分傳統手工藝進行采集、研究、創新設計。第一批產品在本屆創博會上亮相的同時,我們還同時展示同一個品牌產品在一百多年中從傳統到創新的歷史演變,也包括蘇州當地精湛的傳統手工藝工具和流程。
隨后,這些產品還將在上海、米蘭、北京、倫敦、芬蘭等各大創意設計展會上展出。新手工藝研究院也將在蘇州成立。
我們在第一階段要做好的產品;在第二階段要建立品牌體系,然后再思考如何讓這些產品進入尋常百姓家。
我相信,從創博會開始,我們的“新手工藝運動”一定會走得更遠。(王瑤∕編輯)